范子烨 | 陶渊明“心好异书”解
陶渊明“心好异书”解
文/范子烨
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教授
摘 要:考索中古时期“异书”的内涵,可以确认颜延之《陶征士诔并序》所谓“心好异书”乃是“心好纬书”的隐语。在南北朝时期,纬书多次被官方纳入禁书之列,因为纬书的内容常常涉及天人革命和改姓易代的重大话题,极易触动人们的政治神经,故颜延之就绝不会明言陶渊明“心好纬书”。然而,陶渊明对纬书并非全盘接受,他对谶纬之学中有关天人革命的诸多异象也并不认可,但纬书“A=B=C”的表达方式又被其悄然引入表达易代之思的某些经典作品中。陶公读纬,体现了一种旺盛的求知欲,是对儒、道之外的知识体系和真理世界的积极探求。所以,颜《诔》“心好异书,性乐酒德”,正表现了颜延之对陶渊明的深刻知解。事实上,陶渊明确实具有俯视古今的文化视野和蕴大涵深的人文修养。他的阅读史,既是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,也是其与古人乃至同时代人的精神交流史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、思想发展以及文学表达的历程,其读书生涯与其个人生活是密不可分的。
关键词:陶渊明;颜延之;“心好异书”;纬书;经书
一、古人关于“异书”的诸多理念
5.董谒性好异书,见辄题掌,还家,以片箨写之。
例1“古文石刻”属于异书;例2国史、郡史、家史、山镌冢刻和稗官小说都属于异书;例3《博物志》一类的志怪属于异书;例4奇异的古简、书画和金石文字,均属于异书;例5则专指奇异的书法、书体。至现代,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:“颜延之在诔文里说他‘心好异书’,不过从他的诗里看,所谓‘异书’主要的不过是《山海经》之类。”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:“《山海经》二十三卷,郭璞注。”“《山海经图赞》二卷,郭璞注。”陶渊明《读〈山海经〉》十三首其一:“流观《山海图》。”由此可知,陶渊明所读《山海经》就是郭璞(276—324)的图赞本。这是晋宋时代的流行读物,颜延之所谓“异书”恐非此类。
江夏王在市里街巷购买的图籍,就是五经之外的书。唐刘知几《史通》卷10内篇《杂述》曰:
在昔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春秋》《梼杌》,即上代帝王之书,中古诸侯之记。行诸历代,以为格言。其余外传,则神农尝药,厥有《本草》;夏禹敷土,实著《山经》……史氏流别,殊途并
(思道)聪爽俊辩,通侻不羁。年十六,中山刘松为人作碑铭,以示思道,思道读之,多所不解。乃感激读书,师事河间邢子才。后复为文示松,松不能甚解。乃喟然叹曰:“学之有益,岂徒然哉!”因就魏收借异书,数年间,才学兼著。
为人弘雅,有识量,笃至好学。明解三藏,博览六经,天文图纬,多所综涉,辩于枢机,颇属文翰……博览经籍,莫不精究,世间伎艺,多所综习,遍学异书,通六国语。
齐永明中,俱奔江南,更改名峻字孝标。自以少时未开悟,晚更厉精,明慧过人。苦所见不博,闻有异书,必往祈借。清河崔慰祖谓之“书淫”。于是博极群书,文藻秀出。
这些有关“异书”的记载,均足以表明这些正统经学以外的书籍对学术和文化的重要意义,其存在显示了文化的多元性,实际上对经学具有辅翼的作用。
年十六,始读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《诗》《易》……曾所披涉,自正经、诸史、百家之言,下至短杂文章,近万卷……案《别录》《艺文志》,众有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。而魏代以来,群文滋长,倍于往者。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。江表书籍,通同不具。昔欲诣京师索奇异,而正值大乱,半道而还,每自叹恨……事平,洪投戈释甲,径诣洛阳,欲广寻异书,了不论战功。
间闻足下作《类苑》,括综百家,驰骋千载,弥纶天地,缠络万品。撮道略之英华,搜群言之隐赜。铅摘既毕,杀青已就,义以类聚,事以群分。述征之妙,杨班俦也,擅此博物,何快如之。虽复子野调声,寄知音于后世;文信构览,悬百金于当时,居然无以相尚。自非沉郁澹雅之思,安能闭志经年,勒成若此,吾尝闻为之者劳,观之者逸,足下已劳于精力,宜令吾见异书。
刘之遴所谓“异书”,是对刘孝标《类苑》的赞美。这是一部类书。《隋书·经籍志三》:“《类苑》一百二十卷,梁征虏刑狱参军刘孝标撰。”这部重要类书的问世,不仅是刘孝标辛勤劳作、闭志经年的结晶,而且与其“闻有异书,必往祈借”(参见前引《南史·刘峻传》)的求书欲以及由此形成的渊博学识有密切关系。
这里说的“异书”可能就是民间所藏经书的特殊写本。
总之,中古士人所说的“异书”通常是指经学、正史乃至子书以外的书籍,是非主流文化的呈现。但是,与此相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,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和甄别。
二、从《陶渊明集》看陶渊明“性好异书”的真相
基于上述认识,我们可以结合陶渊明的阅读史及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书目,揭示其“性好异书”的真相。
孟夏草木长,绕屋树扶疏。众鸟欣有托,吾亦爱吾庐。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穷巷隔深辙,颇回故人车。欢然酌春酒,摘我园中蔬。微雨从东来,好风与之俱。泛览《周王传》,流观《山海图》。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?
《周王传》就是《穆天子传》,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:“《穆天子传》六卷,《汲冢书》,郭璞注。”可见陶渊明所读《穆天子传》也是郭璞注本。但以上涉及的书均属于常见之书。
《四八目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读书以及当时社会某些文献的流传情况。《四八目》又名《圣贤群辅录》,是陶渊明撰写的一部读史札记。但自乾隆皇帝发布其“睿鉴指示”开始,世人便视《四八目》为伪托赝作,近现代学者大都秉承乾隆皇帝的旨意和四库馆臣的观点,基本上将《四八目》屏弃于陶渊明研究的视野之外。1966年9月,潘重规(1908—2003)在《新亚学术年刊》第七期发表了《圣贤群辅录新笺》一文,不仅批驳了“睿鉴指示”的错误,而且与陶渊明诗文相印证,考定《四八目》确实出自陶渊明之手笔。《四八目》凡69条,采用“合本子注体”,由正文和子注和合而成。我们根据其第4—19条的陶渊明自注,将其所涉及的文献及征引的次数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列举如下:
1.经部:《尚书》(2次),《尚书大传》(3次),《尚书郑玄注》(1次),《毛诗》(1次),《左传》(7次),《论语》(7次),《论语包氏注》(1次),凡7种;
2.史部:《春秋后语》(1次),《国语贾逵注》(1次),《战国策》(1次),《史记》(4次),《汉书》(8次),《后汉书》(8次),司马彪《续汉书》(4次),张璠《汉纪》(2次),《晋纪》(1次),《晋书》(1次),《魏书》(1次),张勃《吴录》(1次),《京兆旧事》(1次),《周氏谱》(1次),《荀氏谱》(1次),《崔氏谱》(1次),《三辅决录》(3次),嵇康《高士传》(2次),皇甫谧《逸士传》(1次),皇甫谧《高士传》(1次),袁宏《竹林七贤传》(1次),戴逵《竹林七贤传》(1次),孙统《竹林七贤传赞》(1次),《汝南先贤传》(1次),《济北英贤传》(1次),《三君八俊录》(1次),凡26种;
3.子部:《尸子》(3次),《文子》(1次),《孔丛子》(1次),凡3种;
4.集部:《楚辞·七谏》(1次),张衡《东京赋》(1次),孔融佚文(1次),吴质《答东阿王书》)(1次),邯郸淳《纪碑》(1次),魏文帝《令》(1次),魏明帝《甄表状》(26次),刘琨《重赠卢谌》(1次),董京佚诗(1次),左思《二唐兄弟赞》(1次),张载《登成都白菟楼》(1次),《善文》(2次),杜元凯《女戒》(1次),凡13种。
1.明由晓升级宋均曰:级,等差也,政所先后也。必育受税俗宋均曰:受赋税及徭役,所宜施为也。成博受古诸宋均曰:古诸侯职等也。陨丘受延嬉宋均曰:延,长,嬉,兴也,主受此录也。
右燧人四佐。燧人出天,四佐出洛宋均曰:出天,天所生也;出洛,地所生也。
2.金提主化俗宋均曰:为民除灾害也。鸟明主建福宋均曰:福利民也。视默主灾恶宋均曰:为民除灾恶也。纪通为中职宋均曰:为田主,主内职也。仲起为海陆宋均曰:主平地兼统海也。阳侯为江海宋均曰:主江海事。
右伏羲六佐,六佐出世宋均曰:宓戏不及燧人,故增二佐。出世,人所生也。
3.风后受金法宋均曰:金法,言能决理是非也。天老受天箓宋均曰:箓,天教命也。五圣受道级宋均曰:级,次序也。知命受纠俗宋均曰:纠,正也。窥纪受变复宋均曰:有祸变能补复也。地典受州络宋均曰:络,维络也。力墨受准斥宋均曰:准斥,凡事也,力墨或作力牧。
右黄帝七辅。州选举翼佐帝德。
自燧人四佐至七辅,见《论语摘辅象》。
最后一句是陶渊明的说明文字,据此可知,此三条均来自《论语摘辅象》一书。
古代的纬书主要包括“七纬”,即《易纬》《诗纬》《礼纬》《乐纬》《孝经纬》《春秋纬》和《尚书纬》。《论语纬》属于“七纬”之外的纬书,已经亡佚,其佚文见于明孙瑴《古微书》、杨乔岳《纬书》,清殷元正《集纬》、黄奭《通纬》、赵在翰《七纬》、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、乔松年《纬捃》以及日本学者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的《纬书集成》等等。
宫者君之象,人有君,然后万物成气,有黄钟之宫,然后万物调,所以始正天下也。
昭帝时,昌邑王贺闻人声曰“熊”,视而见大熊。左右莫见,以问郎中令龚遂,遂曰:“熊,山野之兽,而来入宫室,王独见之,此天戒大王,恐宫室将空,危亡象也。”贺不改寤,后卒失国。
其表达逻辑是:熊入宫=危亡象=卒失国。这种思维或者表达方式不仅多见于纬书,也屡见于陶渊明的涉及晋宋易代的作品,兹举三例于下。
1.《述酒》
案宋刻递修本《陶渊明集》卷3,此诗题下有云:仪狄造,杜康润色之。宋本云:“此篇与题非本意。诸本如此,误。”黄庭坚曰:“《述酒》一篇盖阙,此篇似是读异书所作,其中多不可解。”
前二句,是陶渊明所作诗序,所谓“宋本”是指北宋的宋庠本《陶渊明集》,“此篇与题非本意”是说就内容而言,作品诗不对题,因为诗中无酒;而所引黄庭坚之言,也表达了对这首诗的困惑。但作为杰出的诗人,黄庭坚的直觉是正确的,他认为此诗“似是读异书所作”,具有合理的内核。对《述酒》诗,古今研究者一般视为晋恭帝零陵王哀诗。宋汤汉曰:“按晋元熙二年六月,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,明年,以毒酒一罂授张伟,使酖王,伟自饮而卒。继又令兵人踰垣进药,王不肯饮,遂掩杀之。此诗所为作,故以《述酒》名篇。诗辞尽隐语,故观者弗省,独韩子苍以‘山阳下国’一语疑是义熙后有感而赋。予反覆详考,而后知决为零陵哀诗也。”诗中有“重离照南陆”“朱公练九齿”二句,对“重离”句,汤汉注曰:“司马氏出重黎之后,此言晋室南渡,国虽未末,而势之分崩久矣。”“朱公”句,汤汉注曰:“朱公者,陶也。”在这里,重离=重黎=司马氏,朱公=陶朱公=陶渊明。因为此诗涉及晋宋易代之后发生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,故陶渊明隐讳其词,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。
2.《饮酒》二十首其十八(“子云性嗜酒”)
对于此诗,宋人汤汉注云:“此篇盖托子云以自况,故以柳下惠事终之。”古直注:《汉书·扬雄传赞》曰:“家素贫,耆酒,人希至其门。时有好事者,载酒肴从游学。”此诗首四句即隐括赞语,靖节以雄自况者亦在此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昔者鲁公问柳下惠:吾欲伐齐,何如?柳下惠曰:不可。归而有忧色,曰:吾闻伐国不问仁人,此言何为至于我哉?”此诗末四句本此。盖《法言》云:“或问:柳下惠非朝隐者与?曰:古者高饿,显下禄隐。”姚信《士纬》曰:“扬子云有深才,潜知屈伸沉浮,从容玄默,近于柳下惠朝隐之风。”(《御览》四百四十七引)子云以柳下惠自比,故靖节亦即以柳下惠比之。《抱朴子》曰:“孟子不以矢石为功,扬云不以治民盖世。求仁而得仁,不亦可乎?”靖节称为仁者,亦当时之笃论矣。班固赞雄“恬于势利,好古乐道。用心于内,不求于外”,此岂肯言伐国者哉?不言伐国,从容朝隐,以希柳下之风,显默之际,窅乎远矣。靖节所以赞之曰:“仁者用其心,何尝失显默。”
也就是说,扬雄在其《法言》中,曾暗中以柳下惠自比,突出自己的朝隐之风与道德追求,而陶渊明也以柳下惠比扬雄,称之为“仁者”,可谓深知其用心,同时,陶公又以扬雄自比,表达个人的仰慕情怀和不凡心志。这种同构关系就是:柳下惠=扬雄=陶渊明。这种表达方式与《述酒》诗也是完全一致的。
3.《蜡日》
就诗题而言,这应当是一首描写蜡日的诗,但是,诗中并没有关于蜡日节俗的描写。也就是说,《蜡日》诗无蜡是其基本特征,正如《述酒》诗中无酒一样。这是本诗的难点之一,而末句“章山有奇歌”尤其令人困惑。逯钦立指出:章山,鄣山,即石门山。《水经注》二十九:“庐山之北,有石门水,其下入江南岭,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。”庐山诸道人《游石门山诗序》:“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,一名鄣山。”
逯氏发掘的文献是可靠的。与此说不同,潘重规提出“章山”就是“商山”,潘氏云:商、章古声同。《说文》:“商,从冏,章省声。”《汉书·律历志》上:“商之为言章也。”《风俗通·声音》引刘歆《钟律书》云:“商,章也。物成熟,可章度也。”《匡谬正俗》七:“或问曰:‘今市井之人谓算科量度为章估,有何义?’答曰:‘《周书·费誓》云:“我商赍汝。”孔安国云:“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也。”’徐仙音商,章。然则商字旧有章音。所云章估者,即商估也。”是商、章同音,本可通用。
在此基础上,杨勇进一步补正说:又陶公《四八目》“八厨”:“少府东莱曲城王商,字伯仪。”自注云:“海内贤智王伯仪。《后汉书》作王章。”是亦商、章字通之证。章山有奇歌,即商山四皓歌。
所谓“自注”,即陶公《四八目》之自注。潘文称“此诗章山,盖即商山;以一字未了,致使全诗皆晦”,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,由此秦汉之际的高士“商山四皓”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。由此可知,所谓“章山”,就是指商山,所谓“奇歌”,就是指四皓唱的歌(见下文所引《高士传》)。《陶渊明集》卷9《四八目》“商山四皓”条:园公姓园名秉,字宣明,陈留襄邑人。常居园中,故号园公。见《陈留志》。绮里季。夏黄公姓崔名廓,字少通,齐人。隐居修道。号夏黄公。见《崔氏谱》。甪里先生。
右商山四皓。当秦之末,俱隐上洛商山。皇甫士安云:“并河内轵人。”见《汉书》及皇甫谧《高士传》。
晋皇甫谧《高士传》卷中“四皓”条:四皓者,皆河内轵人也,或在汲。一曰东园公,二曰甪里先生,三曰绮里季,四曰夏黄公,皆修道洁己,非义不动。秦始皇时,见秦政虐,乃退入蓝田山,而作歌曰:“莫莫高山,深谷逶迤。晔晔紫芝,可以疗饥。唐虞世远,吾将何归?驷马高盖,其忧甚大。富贵之畏人,不如贫贱之肆志。”乃共入商雒,隐地肺山,以待天下定。及秦败,汉高征之,不至,深自匿终南山,不能屈己。
依逯钦立之说,匡庐之章山就在浔阳,这属于常识问题,而“章山”作为商山的代名词,则属于学问级别的问题,这是诗人在掉书袋。实际上,只有用人们熟知的“章山”这个名词(“章”“商”相通),才能使诗人隐居的南山(庐山)与“四皓”隐居的商山发生关联,诗人如此表达的内在逻辑是:南山=章山=商山。颜延之《陶征士诔》:“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,南岳之幽居者也。”《宋书》卷93《隐逸列传》: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,陶渊明亦不应征命,谓之‘寻阳三隐’。”故此种表达方式正凸显了诗人的隐者风范。同时,面对时代的风云巨变,诗人只能采取隐晦的写作策略,以“章山”为纽带连接“南山”和“商山”,以南山比商山,以四皓自比,通过对“四皓”的歌咏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绪和绝不与刘宋王朝合作的政治态度。这是《蜡日》诗无蜡的深层原因,也是“章山有奇歌”的深隐背景。
倘若我们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对以上三首诗加以抽绎,就可以发现一种“A=B=C”的表达方式,即表露A,浅藏B,深藏C,而C是真正的用意之所在。这是一种纬书式的思想表达和文学书写方式。再如《礼纬》之《礼斗威仪》:人君乘金而王,其政象平,海出明珠。人君乘土而王,其政太平,则曼竹常生。人君乘木而王,其政升平,则福草生于庙中。人君乘火而王,政颂平,则南海翰八丈狐。
在这里,“A=B=C”的关系被倒置了,但其逻辑思维的方式并未改变。从数学的角度看,这是一种等量传递的关系。根据上述情况,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颜延之所谓“心好异书”,乃是陶渊明“心好纬书”的隐语呢?
三、纬书的政治内涵与“心好异书”隐语的产生
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,郑氏注。按唐《四库书目》有郑玄注《书》《诗纬》,及有宋均注《易纬》,而无此书。其中多有不可晓者,独九宫之法颇明。昔通儒谓纬书伪起哀、平,光武既以谶立,故笃信之。陋儒阿世,学者甚众。郑玄、何休以之通经,曹褒以之定礼。历代革命之际,莫不引谶为符瑞,故桓谭、张衡之徒皆深嫉之。自苻坚之后,其学殆绝。使其尚存,犹不足保,况此又非真也。
九年春正月戊寅,诏曰:“图谶之兴,起于三季。既非经国之典,徒为妖邪所凭。自今图谶、秘纬及名为《孔子闭房记》者,一皆焚之。留者以大辟论。又诸巫觋假称神鬼,妄说吉凶,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,严加禁断。”
说者又云,孔子既叙六经,以明天人之道,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,故别立纬及谶,以遗来世。其书出于前汉,有《河图》九篇,《洛书》六篇,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……起王莽好符命,光武以图谶兴,遂盛行于世。汉时,又诏东平王苍,正五经章句,皆命从谶。俗儒趋时,益为其学,篇卷第目,转加增广。言五经者,皆凭谶为说。唯孔安国、毛公、王璜、贾逵之徒独非之,相承以为妖妄,乱中庸之典……至宋大明中,始禁图谶,梁天监已后,又重其制。及高祖受禅,禁之逾切。炀帝即位,乃发使四出,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,皆焚之,为吏所纠者至死。自是无复其学,秘府之内,亦多散亡。
夫六经彪炳,而纬候稠叠;《孝论》昭皙,而《钩谶》葳蕤;按经验纬,其伪有四:盖纬之成经,其犹织综,丝麻不杂,布帛乃成;今经正纬奇,倍擿千里,其伪一矣。经显,圣训也;纬隐,神教也。圣训宜广,神教宜约;而今纬多于经,神理更繁,其伪二矣。有命自天,乃称符谶,而八十一篇,皆托于孔子,则是尧造绿图,昌制丹书,其伪三矣。商周以前,图箓频见,春秋之末,群经方备,先纬后经,体乖织综,其伪四矣。伪既倍摘,则义异自明;经足训矣,纬何豫焉!原夫图箓之见,乃昊天休命,事以瑞圣,义非配经……是以桓谭疾其虚伪,尹敏戏其深瑕,张衡发其僻谬,荀悦明其诡诞,四贤博练,论之精矣。若乃羲农轩皞之源,山渎锺律之要,白鱼赤乌之符,黄金紫玉之瑞,事丰奇伟,辞富膏腴,无益经典,而有助文章。是以后来辞人,采摭英华,平子恐其迷学,奏令禁绝;仲豫惜其杂真,未许煨燔;前代配经,故详论焉。
显然,刘勰对纬书是持否定态度的,他认为纬书违反了真实性的原则,属于“伎数之士”的胡编乱造,并指出“其伪有四”。但是,他又指出,某些纬书“辞富膏腴”,虽然“无益经典”,“而有助文章”。上举陶渊明三首诗的纬书式的文学书写,为此说提供了可信的例证。其实,刘勰列举纬书记载的“羲农轩皞之源,山渎锺律之要,白鱼赤乌之符,黄金紫玉之瑞”,又何尝不是一种奇幻的文学想象!至于对纬书在逻辑表达方面的揣摩和观察,更显示了陶渊明超越时代的文化眼光。而《搜神后记》的创作,更足以彰显陶渊明的多元文化选择,在此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的驱使下,陶渊明读纬就是非常自然的现象。
若夫情由性生,仁从爱起,以敬胜怠,以义强躬。渐兰、渐鲍,证孔门“习远”之言;太素、太初,近老氏“真空”之旨。凡兹粹语,足辅九流……殷、周绝学,赖此可窥。及夫胪幽明之序,穷祸福之源,以五常法五行,以八风象八卦。九州咸有其分星,五纬或凭以推日。或以灾祥验行事,或以星象示废兴……亦复说邻荒谬,语类矫诬。此尹敏所由致疑,而君山所由耻习也。然敬天明鬼,实为古学之滥觞;以元统君,足儆后王之失德。是则汉崇谶学,虽近诬民,而隋禁纬书,亦为蔑古。学术兴替,不可不察也。若夫网罗散失,参稽异同,掇宋均之《注》,萃郗萌之书,删彼芜词,独标精旨,庶天文、历谱,备存《七略》之遗;《钩命》、《援神》,不附《六经》之列,则校理秘文,掇拾坠简,殆亦稽古者所乐闻,而博物家所不废者与?
凡书籍所载,及故老所传,善恶闻于世者,盖尽于此矣。汉称田叔、孟舒等十人及田横两客、鲁二儒,史并失其名。夫操行之难,而姓名翳然,所以抚卷长慨,不能已已者也。
“故老所传”属于口述史,陶渊明亦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视野,如此对某些纬书中的历史信息,他自然也不会忽略。
周续之字道祖,雁门广武人也。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。续之年八岁丧母,哀戚过于成人,奉兄如事父。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,招集生徒,远方至者甚众,续之年十二,诣宁受业。居学数年,通《五经》并《纬》《候》,名冠同门,号曰“颜子”。
周续之……十二,诣范宁受业,通《五经》《五纬》,时号“十经童子”。
负痾颓檐下,终日无一欣。药石有时闲,念我意中人。相去不寻常,道路邈何因?周生述孔业,祖谢响然臻。道丧向千载,今朝复斯闻。马队非讲肆,校书亦已勤。老夫有所爱,思与尔为邻;愿言诲诸子,从我颍水滨。
时周续之入庐山,事释惠远,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,渊明又不应征命,谓之“浔阳三隐”。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,与学士祖企、谢景夷三人,共在城北讲《礼》,加以雠校。所住公廨,近于马队。是故渊明示其诗云:“周生述孔业,祖、谢响然臻。马队非讲肆,校书亦已勤。”
陶公自为传曰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……酣饮赋诗,以乐其志。”其诗云:“诗书敦宿好,园林无俗情。”“既耕且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”“历览千载书,时时见遗烈。”乃至颜延之诔谓其“心好异书,性乐酒德”,足知陶公平居治学之勤……其集中《感士不遇赋》《读史述》诸篇,皆由读书尚友之精神孕育而成,而《四八目》则其尚友古人,读书札录之一斑也……盖读书不多,则见理不透,气度不弘,感情亦不能深厚笃至。故真正之文学家,绝非空腹高心之辈所能望其项背者也。
“真正之文学家”,也必然是真正的学问家,必然具有“读书尚友之精神”,而读书广博,见理深透,气度恢宏,感情笃厚,正是陶渊明的突出特点。潘氏此论极为精审,足以发明陶公之深心和雅趣。
1.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
(1)晷纬昭应,山渎效灵。《说文》曰:“晷,日影也;纬,五星也。”《易乾凿度》曰:“五纬顺轨,四时和栗。”山,五岳也。渎,四渎也。效灵,山出器车、渎出图书之类。(2)春官联事,苍灵奉涂。《尚书帝命验》曰:“帝者承天立五府。苍曰灵府。”2.《阳给事诔并序》
贞不常祐,义有必甄。郑玄《尚书纬注》曰:“甄,表也。”3.《陶征士诔并序》
(1)桂椒信芳,而非园林之实。《春秋运斗枢》曰:“椒桂连,名士起。”宋均曰:“桂椒芬香,美物也。”(2)遭壤以穿,旋葬而窆。《河图考钩》曰:“有壤者可穿。”《礼记》:“孔子曰:‘敛手足形,还葬而无椁,称其财,斯之谓礼。’”《说文》曰:“窆,葬下棺也。”4.《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》
用集宝命,仰陟天机。谓文帝即位也。《尚书》曰:“用集大命。”又曰:“无坠天之降宝命。”天机,喻帝位也。《尚书考灵耀》曰:“璿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尚书为此玑。”5.《赭白马赋》
(1)实有腾光吐图,畴德瑞圣之符焉。《尚书中候》曰:“帝尧即政七十载,修坛河、洛,仲月辛日,礼备。至于日稷,荣光出河,龙马衔甲,赤文绿色,临坛吐甲图。”宋均曰:“稷,侧也。”(2)昔帝轩陟位,飞黄服皂。《春秋命历序》曰:“帝轩受图雒授历。”(3)精曜协从,灵物咸秩。协,合也。《论语撰考谶》曰:“下学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通精曜也。”《尚书》曰:“龟筮协从。”又曰:“咸秩无文。”秩,序也。(4)将使紫燕骈衡,绿虵卫毂。《尸子》曰:“我得而民治,则马有紫燕、兰池。”……《尚书中候》曰:“龙马,赤文绿色。”郑玄曰:“赤文而绿地也。”(5)惟德动天,神物仪兮。《尚书》:“益赞于禹曰:‘惟德动天。’”《春秋合诚图》曰:“黄帝先致白狐白虎,诸神物乃下。”……禀灵月驷,祖云螭兮。《春秋考异记》云:“地生月精为马。”
李善注引用的《易乾凿度》,属于《易纬》之一;《尚书帝命验》《尚书考灵耀》《尚书中候》和郑玄《尚书纬注》,属于《尚书纬》;《春秋运斗枢》《春秋命历序》《春秋考异记》和《春秋合诚图》,属于《春秋纬》;《论语撰考谶》,属于《论语纬》之一,见清乔松年《纬攟》卷10;《河图考钩》属于《河图纬》九篇之一,见《纬攟》卷11,蒋清翊《纬学原流兴废考》卷上引汪师韩《韩门缀学》称“今考《河图》九篇,具见《选注》,曰《括地象》,曰《帝览嬉》,曰《帝通纪》,曰《著命》,曰《闿包受》,曰《会昌符》,曰《龙文》,曰《玉版》,曰《考钩》,其数相符”。李善还引用了《尚书》和《礼记》,由此揭示了颜延之经纬兼容的治学特点。尽管李注未必都很精确,但也足以表明颜氏平生谙熟纬书之客观事实。《宋书》卷93《陶潜传》: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,在寻阳,与潜情款。后为始安郡,经过,日日造潜,每往必酣饮致醉。临去,留二万钱与潜,潜悉送酒家,稍就取酒。
显而易见,“心好异书,性乐酒德”乃是陶渊明和颜延之的共同特点,其深厚的交谊当与此不无关系。而颜氏以此八字品陶,又何尝不是对自我的写照?
其实,在中古时代,用“异书”代指纬书,颜《诔》可能不是孤例。我们读梁元帝《金楼子》卷2《聚书篇》第六:初出阁,在西省,蒙敕旨赉《五经》正副本。为琅琊郡时,蒙敕给书,并私有缮写。为东州时,写得《史》、《汉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。又写刘选部孺家、谢通直彦远家书。又遣人至吴兴郡,就夏侯亶写得书……又得州民朱澹远送异书。又于长沙寺经藏,就京公写得四部……法书,初得韦护军叡饷数卷,次又殷贞子钧饷。尔后又遣范普市得法书,又使潘菩提市得法书,并是二王书也……吾今年四十六岁,自聚书来四十年,得书八万卷。河间之侔汉室,颇谓过之矣。
梁元帝详述其四十年聚书之始末,涉及经史子集乃至佛典、法书等等,基本都是经典图籍。值得注意的是“又得州民朱澹远送异书”一句,这与上文其他关于图书来源的表述迥然不同,因而在全文中显得非常突兀、孤立,这些“异书”显然是其所聚主流图籍以外的东西。关于朱澹远其人,许逸民发掘出这样一些信息:“《隋书·经籍志三》:‘《语对》十卷,朱澹远撰。《丽语》十卷,朱澹远撰。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一四《类书类》:‘《语丽》十卷,梁湘东王功曹参军朱澹远撰。采摭书语之丽者,为四十门’,‘澹远又有《语对》一卷,不传。’”案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135“《事类赋》三十卷”条云:“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所载,有朱澹远《语对》十卷,又有《对要》三卷,《群书事对》三卷,是为偶句隶事之始。”既然朱澹远曾经是自己的功曹参军,既然他是学识渊博、造诣精深的学者,梁元帝缘何称他为“州民”?此“州民”进奉的又是何种“异书”?文中对此均没有说明。梁元帝博学多识,藏书甚富,其在文化上的包容力是很强的。《金楼子》卷2《说蕃》第八:刘辅,性矜严,有盛名。深沉,好经书,善说《京氏易》,论集经传及图谶文作《五经通论》,儒者得以明事,世号之曰《沛王通论》。明帝甚敬之,赏赐恩宠加异。数访问以事。
刘辅是光武帝刘秀之子,其平生笃好经书,也研习纬书,是一位经纬兼工的学者,这当然与乃父对谶纬的推重有关。而梁元帝对刘辅的推崇,足以表明其学术和文化态度。从这些情况看,朱澹远的这批“异书”可能就是纬书,但以梁元帝的政治身份,毕竟不便公开个人收藏纬书的事实。倘若此种推测可以成立的话,那么,这无疑为我们关于颜《诔》“性好异书”的解说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旁证。
▲清·吴骞《陶渊明赞》真迹
古之通儒皆不废纬书。清人马国翰在评论《论语比考谶》时说:“此书言尧率舜等游首山,观河渚,见五老人,相谓《河图》将来,告帝期,五老化为流星,上入昴云云。又言孔子欲居九夷,从凤嬉,颇近荒怪,然如燧人四佐,伏羲六佐,陶潜取之。黄帝九牧,《周礼》《礼记》序并取之。古之通儒于此书未尝废置,其醇其驳,分别观之可已。”在马氏看来,陶渊明正是一位“古之通儒”。然而,他对纬书并非全盘接受,他对谶纬之学中有关天人革命的诸多异象也并不认可,但纬书“A=B=C”的表达方式又被其悄然引入其表达易代之思的某些经典作品中,这种情况彰显了陶公对纬书的深入研究和细密体察。而陶公嗜纬,正体现了一种旺盛的求知欲,是对儒、道之外的知识体系和真理世界的积极探求。所以,颜《诔》“心好异书,性乐酒德”的表述,也正表现了颜延之对陶渊明的深刻知解,颜、陶之深厚友谊是建立在心有同嗜的基础之上的,无论是饮酒赋诗,还是诵经读纬。事实上,陶渊明确实具有俯视古今的文化视野和蕴大涵深的人文修养,他的阅读史,既是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,也是其与古人乃至同时代人的精神交流史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、思想发展乃至文学表达的历程,其读书生涯与其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都是密不可分的。“衡门之下,有琴有书。载弹载咏,爰得我娱。岂无他好?乐是幽居。”(《答庞参军》)这就是陶渊明。
推荐阅读
新刊速递|中山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